【非遗文化】唱响桑植民歌,传承民族精神
PART. 01
桑植民歌——历史渊源
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县地方传统音乐。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桑植民歌确切可靠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最早的记载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九歌·湘人》中:“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湲。”春秋战国时代,困于战乱频繁,外族人纷纷迁入桑植,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也为桑植民歌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大革命时期,贺龙率领一批革命志士组织发动桑植起义,建立了以桑植为核心的湘鄂革命根据地。云、贵、川、滇、鄂、桂、赣等地的红军在此集结,带来了各地民歌,和桑植民歌融合在一起,推动了桑植民歌的发展。
PART. 02
经典名曲
桑植民歌的演唱,以桑植方言为主,重卷舌音。其唱腔具有原始的粗野性,这是桑植人民在长期闭塞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独特个性。演唱多用收腔、甩腔、抖腔等润腔形式,使得桑植民歌在刻画音乐形象、揭示歌者内心世界、传递人物思想情感、烘托环境气氛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魅力,并使得桑植民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有风趣活泼的小调,代表曲目如《上四川》《雪见太阳一场空》《我望槐花几时开》等近三百支,可分为反映爱情生活的情歌、表现苦难生活的苦难歌以及记录生产生活的时令小调三类。
有振奋人心的号子,代表作品有《溇水桨号子》《撬石号子》《挑担号子》《中间薅起蛾眉月》等一百四十余支,分别纳入溇水号子、岩工号子、搬运号子、薅草号子四大类。
有激越斗志的革命红歌,如《贺龙将军到》《门口挂盏灯》《当兵就要当红军》《农民协会力量大》等近八十余支。
精彩作品赏听
《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民歌属于湖南地区民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曲目,也是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在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数千土家儿郎应朝廷之召远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它的歌声便始终相伴着战士们的征程。
代表人物——向佐绒
向佐绒,中共党员,副教授。被誉为中国民歌皇后,擅长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传承人,现于张家界学院任教,主要教授通识课程——桑植民歌。曾多次接待国家领导人(如江泽民总书记,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朱镕基总理等)和外国来宾(赞比亚总统等)。
桑植民歌在校园绽放非遗之光
在知识与文化交融的学术沃土里,张家界学院以传承与弘扬民族瑰宝为己任,将目光聚焦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开设了独具特色的通识课程——桑植民歌。该堂课程由民歌皇后向佐绒担任主讲老师。
我校桑植民歌课程聚焦于桑植地区独特的民歌文化。课程涵盖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追溯其在岁月长河中的发展脉络。深入探究多样的民歌类型,如情歌、劳动歌等。通过对经典曲目的赏析,感受其独特旋律、质朴歌词背后的民俗风情与地域特色。同时,课程设置演唱实践环节,让学员亲身体验桑植民歌的演唱技巧,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略桑植民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录入:曹玉哲
一审 :胡烨
二审:夏卿
三审:倪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