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概况规章制度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

发布日期:2019-09-10 浏览次数: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指专业课程之外的思想品德、现代技能、身心健康、人文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等通识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打破学生的专业壁垒,提高学生的感性、理性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做好全院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全院性通识教育课的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通识教育课程的分类

   学院通识教育课分如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思想品德类、现代技能类、身心健康类、人文素养类、创新创业类等。选修课包括才艺素质拓展课、通识网络选修课和天问论坛·通识名家讲座。


   二、全院通识教育课程开设要求

  (一)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既可以是某一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可以是某一科学的延伸和拓展或是学科的前沿知识。选修课程应具有时代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全院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通识教育课程使用的教材应是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教材、著作等,没有相应教材的新课,可用自编的讲义,但必须经教学科研处审核组织印制。


  三、全院通识教育课程选课要求

  (一)思想品德类、现代技能类、身心健康类、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学生必修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生须必修此课程,方予毕业。

  (二)通识教育部面向大一新生开设才艺素质选修课、通识网络选修课,学生按照学院的开课计划和选课时间要求到学院网站进行选课。规定学生必须在大学一年级选修才艺素质拓展课程或通识网络素质课程两个学期,方予毕业。

  (三)通识教育部另开设“天问论坛通识教育”名家讲座以及其他相关课程讲座。规定学生大学4年必须听讲座至少4次,拿到4个学分;必须参加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安全教育、职业教育等课程讲座,方予毕业。

 

   四、全院通识教育课程时间安排

   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安排在正常授课时间进行;讲座、才艺选修课一般安排在晚上、星期六和星期天进行,每次开课2-3学时(2小时左右)。

 

   五、全院通识教育课程日常管理及考核

   通识教育中心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全面统筹。通识教育部下设思想政治教研室、健康教研室、创新创业教研室、才艺教研室、公共外语教研室、公共计算机教研室、实用文体写作教研室八个教研室,相应课程日常管理由通识教育中心与各二级学院协商共同负责。

  (一)学生应按时参加必修通识课程、选修通识课程全部教学活动(上课、作业、实验、设计、上机等),无故缺课超过课程计划课时的1/3以上者,取消参加该课程考核的资格,课程成绩以零分计。

  (二)选修课来自不同的年级、班级学生,管理比较复杂,要求任课教师严格进行教学管理,认真做好教学过程的纪律考勤,通识教育中心指定专人负责日常教学秩序管理,并不定期组织抽查。

  (三)所有通识课程都必须进行课程考核,考核方式既可是闭、开卷考试、考查,也可以采取写小论文、进行课程设计等方式进行。讲座课程,采取填写听讲座出勤考核和上交讲座后感两种方式进行考核。

  (四)学生的课程综合成绩由课程考核与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只有综合成绩合格方能取得相应的成绩。必修课程综合成绩不合格者,进行补考;才艺选修课、讲座课程不合格者,进行重考。

      

   六、通识教育课程成绩管理

  (一)通识教育中心在开课前,将各课程的选修学生名单以纸质和电子档两种形式发给任课教师,以便教师教学考勤和考核成绩登记。

  (二)任课教师在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后一周,登录好学生的考核成绩:1、将学生成绩表填写一式两份,一份送通识教育部(教研室),一份教师个人保存;2、将学生成绩认真核实后输入选课系统;3、任课教师把考核成绩按年级、专业整理,将成绩表、考试分析、课程考核题(一份)及教学总结一并交通识教育部(教研室)。

  (三)任课教师将成绩录入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查询除通识讲座外的所有课程成绩。

  (四)通识讲座课程考核由通识教育部统一组织。

  (五)学生修习完成各类选修通识课程后,通识教育部负责将其成绩记录在《通识选修课考核证书》(每生一本)上,审核盖章认定。在学生毕业前,将学生通识选修课程考核成绩,上交教学科研部,存入学生档案。

  (六)学生严重违反通识课程(包括体质测试、普通话测试、讲座考核等)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应该视为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及留校察看等相应纪律处分。经教育表现较好者,可以对该课程给予补考或者重修机会。


   七、本办法未尽事宜另行规定,由通识教育部负责解释。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通识教育中心

2019年9月10日印发